


植树节来临之际,春日的白马石村迎来一群特别的“园丁”——建筑工程学院与敢当书院“双院CP组合”。3月11日,建筑工程学院联动敢当书院共五十余名青年志愿者们扛起铁楸、拎着颜料桶来到白马石村打起“植树+墙绘”的“生态建设组合拳”,既给乡村添新绿,又给文化墙美新颜。志愿者们满怀热忱,路过的村民笑着点赞:“这群娃把春天种在地里,画在墙上,甜在咱心里!”
一树石榴,让志愿与碳链在春风里互相缠绕




清晨,志愿团队来到泰山脚下美丽的白马石村,白马石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团委书记史洪波书记为志愿者细心科普了关于种植的知识。“咱村石榴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今天种下的就是环山路旁的新希望!”史书记边示范边科普。随后,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三人一组,明确分工,拿起铁锹楔入土地,清理石块,搬运树苗,填入树坑,提水浇灌,为这片土地种下“村宠”——石榴树苗。很快,五十余个深浅不一的树坑在三月阳光里呼吸,石榴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这些来自泰山脚下的根系,正在白马石村岩层的褶皱里寻找共生的可能,那些缠绕在春风里的碳链,原来是有形状的浇灌。
一次座谈,让泥土与芯片在共话里碰撞新生


随后,指导老师团队和志愿者们与村委、村民们围坐交谈,以座谈会的方式展开了一场针对乡村活化与文旅发展的“乡村变形共创会”。五汶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杜涟漪提出:“文创是一个很好的文旅卖点,我平时就有收藏冰箱贴的习惯”,瞻岩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陈宇航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盲盒最近非常流行,可以做成盲盒的形式大力宣传。或者在民宿旁开展乡村音乐会,让爬泰山的年轻人有歇脚休憩的娱乐场所”最后,白马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兴新书记以“乡村舞台”为喻发出热情邀约:“白马石这片热土需要年轻人用新锐视角重新赋能!我们不仅敞开村居院落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更会全力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期待看到你们在这个舞台上施展才艺、才干。”
一挥画笔,让创意与记忆在白马背上绘成星河





座谈会后,志愿者们与老师们共同设计创作,拿起画笔,以墙壁为布,将乡村特色、泰安文化、泰科IP巧妙融入画作之中。“泰”中的赤鳞鱼象征着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石敢当精神寄托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山涧瀑布、白马腾飞,跃动演绎白马石的乡村风景。如果你仔细观察“科”字中,会发现里面有我们的扎染文化,古建筑大赛,右下角有着独属于敢当书院的IP石小敢,充分体现了泰山科技学院与白马石村校地融合的长期策略。这份文化双向奔赴重叠,也预示在双院文化在白马石的契机扎根与行动长存。




志愿尾声突然冒出惊喜彩蛋!敢当书院准备的打卡道具让所有人瞬间戏精上身——举着“榴”住山间的爱、拿着“榴”住山川与你为主题的白马石专制打卡道具,集中对白马石特色村产品进行宣传推广。飞过的鸟儿都成了拍照背景。赵书记看着手机里刷屏的九宫格直乐呵:“白马石的春天,就是要这样晒朋友圈!我们离网红村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当建筑工程学院的测距尺与敢当书院的扎染布共同铺展在白马石村时,便有机诠释了“双院联动”的力量含义。“等我们的墙绘褪色时,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一定已写满山岗”。建筑工程学院与敢当书院这对“超能CP”放话啦:要把白马石变成志愿服务项目的“永久充电站”,让每一棵石榴树都长成青春承诺,每一个网红打卡点都变成不会落幕的乡村文旅展!未来,我们会持续携手,以“双手志愿”为切入点,依托白马石乡村文旅振兴校地融合实践项目,长期深入各个乡村角落,以项目扎根实现长久志愿,我们相信并期待,这场“生态+文化”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启程!
白马奇遇:

当我们挥锹铲土,种下一棵棵树苗时,我看到的不只是简单的植树行为,而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棵树苗都承载着我们对白马石村生态美化的期望,就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墙绘的时候,虽然我不会画画,但是为大家打下手,帮衬的感觉也非常哇塞!当我看到“泰科”两个大字在白马石墙上一点点显现时,做志愿的心也从激动变为了坚定。
——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院王文昱
画壁画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与温馨。原本普通的墙壁在大家的画笔之下,变成了传播乡村文明和石榴文化的窗口。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成为白马石村腾飞的助力。今天拍了美美的照片,发朋友圈时朋友还问我这是哪里,我回答说这是泰山脚下白马石!我们的志愿基地!未来,我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与白马石村一起成长,见证它更加美好的明天。
——敢当书院/建筑工程学院陈璐娜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敢当书院)